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2022 AUTUMN

潜心编绳的艺术

绳结是一种传承工艺,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做家居用品,还可以作为服装、仪礼器具的装饰物。传承培训师朴仙璟从事编绳近40年之久,她一方面传承祖业,延续传统绳结的发展命脉,另一方面努力在其中融入现代元素。

传承培训师朴仙璟继承外祖父、外祖母、母亲衣钵,在近40年的时间里延续着传统绳结的命脉。

绳结是韩国传统工艺的一种,用绳带编制各式图案,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效果。绳带,也叫线缕,是将很多股线捻搓或编织而成的绳子。持有这种技艺者被称作绳结匠人。据高丽王朝末期到朝鲜王朝时期所有规章制度的汇编——《大典会通》(1865)记载,在编绳过程中,朝鲜王朝时期王室的御用匠人们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可见,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的专业技艺和极强的专注精神。

绳结自古以来就是彰显韩服美感的点睛之笔。即便是男性外出时穿着的外袍,也会配上绳结和流苏增添几分儒雅。纱帽上、扇子上、福袋上,绳结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装饰轿子的五彩流苏幔帐上、圆鼓或奚琴等乐器上,也以长长的绳结和流苏作为装饰,彰显其规格。

绳结是伴随韩国人一生的物品,用途极为广泛。在孩子出生后的周岁宴上,人们通常会在孩子的腰部系一条带绳结的周岁带。婚事确定后,新郎家交给新娘家的庚帖也会用到绳结,代表永结同心之意。不仅如此,灵车也使用流苏作为装饰。


接受命运的安排
对于绳结匠人朴仙璟来说,与绳结结缘是命运的安排。1968年,传统绳结入选韩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外祖父程延寿成为第一代绳结匠人。1976年,外祖母崔银顺被认定为第二代绳结匠人,母亲程凤燮于2006年成为第三代结艺传承人。朴仙璟也跟随母亲继承祖业,现已成为传承人的前一个级别——传承培训师。对她来说,绳结是传承三代的家族史,也是濒临失传的韩国传统绳结走过的百年历程。

“外祖父出生并成长在首尔光熙洞,那里有匠人村之称。据说直到20世纪30年代,那里的人都以编绳为生。外祖父是那个群体的最后一代,1968年绳结入选国家非遗名录,他成为第一位结艺传承人。从那时起,险些失传的传统绳结重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虽然时代变迁,编绳方式开始走向机械化,但我要加倍努力,勤恳劳作,不让坚守传统模式的祖辈们蒙羞。”

朴仙璟身材小巧,适合穿着韩服,她的话语坚定有力。大学时,她的专业是舞蹈。可能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她很早就下定决心继承祖业。她出生于1964年,19岁那年,以学徒身份正式师从外祖母学习结艺。她母亲对结艺追求极致和完美,她从母亲那里接受了极其严格的训练。

“编绳十分复杂,很多细活需要别人帮忙。我从小性格乖巧,干活干净利落,所以总给长辈们打下手。其实,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学习结艺的,而是懂事以后,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这是我的使命。编绳、绑绳、做图案,到最后收尾,全部工序都由一个人完成,这种工作模式很适合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内心里的杂念会全部消失,变得非常平静。”

传统绳结不仅是一种饰品,而且还用于装饰生活用品及乐器。响钹是韩国传统打击乐器之一,类似于镲,通常采用长长的绳结和流苏作为装饰。
© 朴仙璟提供

与纤维艺术家申礼善联手制作,在工艺趋势博览会、时尚家居装饰设计展等展会上展出的装饰品。
© 朴仙璟提供

采用菊花结、纽扣结、指环结等工艺制作的翡翠三缕挂饰。挂饰为女性饰品,垂落在短上衣飘带上或裙子腰间,可以增添韩服的美感。
© 朴仙璟提供

用蜻蜓结等多种绳结装饰的各种荷包。荷包是从前男女老少必不可少的实用物品,戴在腰间,用于盛装小物件。女式荷包通常采用色彩鲜艳的面料,搭配华丽的绳结和流苏。男式荷包较为朴素,不使用过多的装饰。
© 朴仙璟提供

辛勤耕耘的收获
从事绳结工艺,首先需要有绳带,从编绳带开始,全部过程极为复杂,绝非易事。
“首先要把纱线捻开,这大体可以分为五六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娴熟的技术。染色也经常出现色差。编绳讲究细致,要从中间开始,最后也要在中间收尾,不仅要左右对称,正反面还要完全一样,不能有一丁点的偏差。”

绳结的种类有30多种,造型不一,主要以动植物的名字来命名,有龟结、蜻蜓结、雏鸡结、蝴蝶结、蜜蜂结、菊花结、梅花结、莲花结等。流苏是绳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称也千奇百怪。有的像章鱼,有很多触角,被称做章鱼脚流苏;有的顶部看上去像草莓,被称做草莓流苏;有的看上去像圆柱体,被称做圆柱流苏。

“编一个韩服上衣飘带或裙子腰部的挂饰,通常至少需要10天。如果碰上大活,会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挂饰上的一缕流苏,也需要一鼓作气拧捻几百次线才能完成。”

绳结是一种线的艺术,需要非同寻常的忍耐和毅力。中国的绳结造型多样,以华丽著称。日本的绳结以实用为主,不看重其装饰性。而韩国的传统绳结却采用单色绳带编制图案,搭配流苏,演绎唯美线条。

“有人问我:‘编了一辈子绳结,不腻吗?’其实,虽然有时候很辛苦,但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腻烦。”

即使拥有精湛的技艺,如果厌烦这项工作,就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匠人。朴仙璟年纪轻轻就成为学徒,心无旁骛,在近40年的时间里技艺日益精湛,并非因为天赋和运气,而是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有一位客户几乎每年都订制一件作品。我问她是否用来送人,她回答说,平时用相框装起来挂在墙上欣赏,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感觉比绘画作品强。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传承培训师朴仙璟使用编绳器将多缕绳线织成绳带。绳带是绳结工艺的基本材料,采用这种方式编织而成。

与时代同步
除继续传承传统工作模式外,朴仙璟还积极尝试融入现代元素。在举办于首尔三成洞国际会展中心的“工艺趋势博览会”( 2018-2019)、举办于巴黎北郊维勒班展览中心的“时尚家居装饰设计展”(2019-2020)上,朴仙璟与纺织艺术家申礼善携手,用绳结将玻璃球表面包裹起来,制成装饰品,受到广泛好评。这一方面是普及传统艺术的一次尝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朴仙璟深知,老一辈人的传统绳结之所以得到传承,是因为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绳结对于她来说,还是生活智慧的启迪。

“即使只有一缕没编好,都要从头开始。如果偷偷蒙混过去,最后一定会露出马脚,毁掉整个作品。倒不如拆掉,老老实实重新开始。”

20岁那年,朴仙璟下决心从事编绳工作。那时,她认为是自己选择了这份事业。但现在回望过去,其实是绳结选择了她。她从内心感谢命运的安排。

“有人说,选择了这份事业就选择了孤独,我很庆幸母亲的陪伴。近年来,对绳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本从事其他专业性职业的哥哥和妹妹也转行跟我一起工作,他们已经得到了‘结业者’称号。我有三个女儿,她们在这方面也都显露出才华和热情,这真是我的福气。”

很多传统工艺匠人都在后继无人的困境中独力苦撑。而朴仙璟既有兄弟姐妹与她同行,又有女儿们传承薪火,确实是一个有福之人。首尔三成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授培训馆内设有朴仙璟的绳结工坊,里面陈列着母亲程凤燮、她本人、哥哥朴炯敏和妹妹朴宣熹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略有不同,体现出他们“在坚持传统造型之美的同时尊重各自不同的个人风格”的艺术理念。(李民译)


在2021年8月举办于城南艺术中心的“帝网重重”展上亮相的网苏三千珠。三千珠带有佛教含义,是宫中女子使用的挂饰,将三颗硕大的珍珠用绳结编在一起。传承培训师朴仙璟先用传统技法编出网罩,再用玻璃球代替珍珠塞入网罩,彰显现代美感。
© 韩国文化遗产财团



李基淑自由撰稿人
李民熙摄影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